在烧毛机操作中,织物含水率均匀性直接影响烧毛效果和平整度,需从预处理设备调试、给湿工艺控制、在线监测与调整、设备维护等方面综合管理。以下是具体方法:
- 喷雾给湿
- 适用场景:轻薄织物(如棉麻纱、化纤布)或需低湿度的情况(含水率 5%-8%)。
- 关键控制:
- 喷嘴压力稳定(通常 0.2-0.4MPa),采用扇形喷嘴均匀覆盖布面,避免局部过湿;
- 喷嘴与织物距离保持 10-20cm,车速与喷雾量匹配(如车速 100m/min 时,喷雾量约 5-10L/h)。
- 浸轧给湿
- 适用场景:中厚织物(如牛仔布、帆布)或需高含水率(10%-15%)的情况。
- 关键控制:
- 轧车压力均匀(左右压力差≤0.1MPa),使用均匀轧辊(如气动加压轧辊)确保织物带液量一致;
- 轧槽液位稳定(误差≤±1cm),通过循环泵保持工作液浓度均匀(若添加抗静电剂需充分溶解)。
- 若需调整含水率,可在给湿后增加预烘装置(如红外预烘、热风烘燥),通过控制烘燥温度与速度实现均匀脱水:
- 红外预烘:温度 80-120℃,适用于快速表面烘干,避免织物内部水分迁移;
- 热风烘燥:温度 60-90℃,风速 1-3m/s,适用于深层水分蒸发,需保证风嘴与布面距离一致(误差≤±0.5cm)。
- 安装微波式水分测试仪或电阻式湿度传感器,在线监测织物含水率(精度 ±1%):
- 传感器安装于进布端与烧毛火口之间,距火口≥1m,避免高温干扰;
- 设定预警阈值(如目标含水率 ±1.5%),超限时自动报警并联动调整给湿量。
- 采用PLC 自动控制,将含水率检测值反馈至给湿设备:
- 若检测值低于目标值,自动增大喷雾量或提高轧车带液率;
- 若高于目标值,启动预烘装置或降低车速延长烘燥时间。
- 对于宽幅织物,易出现布边与布身含水率差异,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:
- 分区给湿:在给湿设备上设置边中独立喷嘴组,布边区域增加 5%-10% 喷雾量(因布边水分蒸发更快);
- 扩幅同步控制:在给湿时配合扩幅辊展开布面,避免布边折叠导致局部吸湿不均。
- 进布前检查织物是否有褶皱、卷边或局部致密性差异(如轧痕、缝头),需预先展平或剔除,避免因织物结构不均导致吸湿差异。
- 对于筒状织物(如针织布),需先进行剖幅展平,确保布面平整接触给湿设备。
- 每日维护:
- 清洁喷雾嘴或轧辊表面,去除纤维、污垢堆积,避免堵塞或黏连导致给湿不均;
- 检查轧车密封件(如橡胶辊)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变形部件。
- 定期校准:
- 每月用称重法校准给湿量(随机截取 1m 织物,测量给湿前后重量差),误差需≤±2%;
- 每年对传感器进行精度校验,确保检测值可靠。
- 采用两步给湿法:
- 先通过浸轧槽进行初步均匀给湿(带液率 60%-70%);
- 再通过喷雾补湿调整局部含水率,避免因织物吸液速度快导致边中差异。
- 添加抗静电剂或渗透剂(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,用量 0.5-1g/L),改善织物表面润湿性;
- 采用高压细雾喷雾(压力≥0.5MPa),使水滴粒径≤50μm,提高吸附均匀性。
- 避免使用高张力浸轧设备,改用轻柔喷雾给湿+松式预烘(如悬挂式热风烘燥),防止拉伸导致含水率与弹性不均。
- 操作人员需掌握不同织物的标准含水率范围(如棉织物烧毛前含水率 8%-12%,化纤 5%-8%),并能根据实时检测值调整给湿参数。
- 针对易产生静电的织物(如腈纶),需提前检查接地装置是否良好,避免静电吸附导致给湿不均。
- 建立含水率监控日志,记录每批次织物的检测值、给湿设备参数(如喷雾压力、轧车压力)、异常处理情况,便于追溯问题根源。
- 定期分析数据趋势,如发现某类织物频繁出现含水率波动,需重新评估给湿工艺或设备性能。
确保织物含水率均匀需以设备精度为基础、在线监测为核心、工艺适配为关键,通过精准控制给湿量、实时反馈调整及针对性处理特殊织物,实现烧毛前含水率的均匀一致。同时,规范操作与设备维护是长期稳定控制的必要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