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毛机是纺织染整加工中的关键设备,主要用于去除织物表面的绒毛和杂质,使织物表面光洁、平整,提升后续加工(如染色、印花、涂层)的质量和成品外观。其核心功用包括:
- 改善织物外观
- 去除织物表面长短不一的绒毛,使布面光滑、色泽均匀(尤其适合浅色、印花或高光泽面料)。
- 消除绒毛对光线的漫反射,提升织物的光泽度(如棉织物烧毛后可接近丝绸的光洁度)。
- 提升加工性能
- 减少后续染色时因绒毛吸附染料导致的色花、色渍问题。
- 防止印花时绒毛粘污花版,影响图案清晰度。
- 满足特殊需求
- 对于医疗、航空等领域的功能性织物(如无菌布、降落伞绸),烧毛可避免绒毛脱落造成污染或安全隐患。
- 化纤织物烧毛可减少静电产生和起球现象。
火焰与布面的距离是火焰烧毛工艺的核心参数之一,直接影响烧毛效果、织物损伤程度和生产安全性。
距离(cm) | 火焰强度 | 烧毛效果 | 适用场景 |
---|
1~2cm | 强 | 绒毛快速燃烧,烧毛彻底,但易损伤纤维 | 厚重棉麻织物(如牛仔布) |
2~3cm | 中 | 平衡烧毛效果与纤维保护 | 普通棉织物、混纺织物 |
3~5cm | 弱 | 轻度烧毛,适合敏感纤维 | 化纤织物、轻薄面料(如纱罗) |
- 距离过近(<1cm):火焰高温区直接接触织物,易导致纤维碳化、布面泛黄甚至烧穿(如棉纤维在高温下快速脱水碳化)。
- 距离过远(>5cm):火焰热量分散,绒毛燃烧不充分,烧毛不彻底,需提高车速或温度补偿,但可能增加能耗。
- 织物材质
- 棉 / 麻:耐高温,可采用较近距离(2~3cm)配合中高温火焰,确保烧毛彻底。
- 化纤(如涤纶、锦纶):熔点低(涤纶约 255℃),需增大距离至 3~5cm,避免火焰直接灼烧导致纤维熔融。
- 织物克重与厚度
- 厚织物(如帆布):距离可适当缩短(1.5~2.5cm),利用强火焰穿透绒毛层。
- 薄织物(如府绸):距离需增大至 2.5~4cm,防止烧损。
- 烧毛等级要求
- 高等级烧毛(如 4 级,表面无绒毛):需近距离(2cm 左右)配合高温火焰,确保绒毛完全烧除。
- 低等级烧毛(如 2 级,保留少量绒毛):采用较远的距离(4~5cm)或降低火焰强度。
- 设备校准
- 安装可调节的火焰高度标尺或数字位移传感器,确保火焰喷嘴与导布辊的垂直距离精度≤±0.2cm。
- 定期检查火焰分布均匀性(可用高温试纸或红外热像仪检测布面温度均匀性,温差≤±15℃)。
- 动态调整
- 结合车速同步调节:车速快时可适当缩短距离(如车速 100m/min 时,距离设为 2cm;车速 150m/min 时,距离设为 1.5cm),补偿受热时间不足。
- 实时监测织物表面状态:通过摄像头或人工巡检,观察烧毛后布面是否有火星残留、烧痕或绒毛残留,及时微调距离。
- 安全防护
- 设定距离极限值:最小距离不小于 1cm(防止火焰直接喷射到导布辊引发火灾),最大距离不超过 6cm(避免无效烧毛)。
- 配备火焰自动跟踪系统:当织物因张力波动上下偏移时,自动调节火焰高度保持恒定距离(如采用激光测距 + 伺服电机驱动)。
- 火焰温度:
- 棉织物:800~1100℃;化纤织物:500~700℃;混纺织物:700~900℃。
- 温度与距离需联动调节(如距离缩短时,温度可降低 50~100℃,避免过烧)。
- 织物含湿率:
- 烧毛前需控制含水率在 5%~8%(通过轧水或烘干),含水率过高会吸收火焰热量,导致烧毛不彻底。
- 导布辊平整度:
- 辊面不平行度≤0.1mm/m,确保织物运行时与火焰距离一致,避免局部烧毛不均。
织物类型 | 火焰温度(℃) | 火焰距离(cm) | 车速(m/min) | 烧毛等级 |
---|
纯棉重磅牛仔布 | 1000~1100 | 1.5~2.0 | 60~80 | 4 级 |
涤纶仿真丝面料 | 600~700 | 3.5~4.5 | 120~150 | 3 级 |
棉涤混纺衬衫布 | 800~900 | 2.5~3.5 | 90~110 | 3~4 级 |
通过精准控制火焰与布面距离,并结合织物特性调整温度、车速等参数,可在保证烧毛质量的同时避免纤维损伤,实现高效、安全生产。实际操作中需先进行小样试验,记录最佳距离与效果对应关系,形成标准化工艺文件。